科学的本质解读——读《什么是科学》

市科协 王树臣

  近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们却鲜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恰好北大教授吴国盛通过《什么是科学》一书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向我们解析了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揭晓了科学的本质。这是一本独特、有趣、有情怀的科普读物。

  在没接触这本书之前,“科学”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种客观、刻板、晦涩、与我有关又好似与我的生活无关的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我和它的接触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之外,可能仅剩下观看《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这些跟科学有关的节目了。在此之前对于“中国古代有科学吗”这个问题我一直持肯定态度,佐证就是四大发明以及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但是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作者从“什么是科学”讲起,论述“中国古代无科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思想的颠覆,一种全新的认识。

  作者讲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希腊,源于希腊追求理性、追求自由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无用知识”,为了探索而探索。西方理性科学是希腊自古以来一直贯穿西方文明发展过程的主流知识形态,在古代它的典型学科是数学、哲学;在中世纪它的典型学科是神学;在近代,它的典型学科是自然科学。就这一层而言“中国古代无科学”,中国的“天地农医”更多的是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技术而不是科学。这样的结果与文明形态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社会,重视乡土,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熟人文化,在人情社会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法再次之,理不是我们行为的根据。而希腊社会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重视契约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希腊人对理性、自由的追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科学与技术是存在区别的。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技术的任务则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技”其实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是经验的累积。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医技术,西方瓦特改良蒸汽机,都是经验基础上的技术革新。

  现代科学与希腊科学相比呈现两个新特点———现代科学能够转化为技术,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不再单纯追求“无用知识”;现代科学大量使用数学。这是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揭示了科学对于技术的推动,当今生产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创新,这也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原因所在。科学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常常可以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或是技术的进步,进而带来经济的发展。

  相应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科学理论的确定需要经过不断的技术检验,技术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都需要技术发展来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条件。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探究“中国古代有无科学”这一问题,不仅为了追溯历史,更是为了展望未来,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关系到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