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草木《诗经》

利津县电视台 薛山

  阅读《诗经》,仿佛看到头白的蒹葭随风摇曳,静默的黄河不舍昼夜,芣苢点缀原野,好鸟相鸣,倏忽又不见踪影。《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时此刻,不妨吟咏啸歌,让诗篇在风中回响。

  黄河,在县城的东侧缓缓流淌。到了夏季,水势渐长,河面加宽,长河挟沙裹浪,浩荡北行。站在河岸上,吟诵着《诗经》里的名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顿生感慨。今人或修建长桥,或轮船飞渡。古人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唱出这样的诗句,真是字字惊心,豪情迸发。品读《河广》,时间已越千年,空间上却不觉遥远。不知名的诗人,仿佛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仰观碧空,俯瞰长河,纵目远望,振衣高歌。几千年前的歌声,何曾消歇,何曾喑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之诗,一唱三叹,一往情深。蒹葭,即芦苇,在家乡可谓寻常。秋冬时节,村里的池塘边上,村外的沟渠旁,长满了芦苇。因为太多太常见,芦苇的使用价值似乎远远大于它的审美价值。用芦苇编织席子,或将芦苇捆起来盖在屋顶上,覆以砖瓦。到了冬天,有专门到百里外的荒滩上收割芦苇的,我们叫作“割苇子”。可是,在孩子的眼中,芦苇就是芦苇。结冰后,在芦苇丛里追逐打闹。捉迷藏时,芦苇又成了天然的屏障。再者,将芦苇穗摘下来,扎在棉帽子上,风一吹,如同古代将军头盔上的盔缨,好不威风!

  芦苇的气质是与它们的多少有关的,孤零零的几棵或是一小片,芦苇是柔美的,甚至有些弱不禁风。如果是成方连片的,那就大不同了。芦花飞雪,夕阳斜照,寒风舞动,如大海潮起,波涛翻滚。诗人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致,不知会写出何等佳作?

  《芣苢》这首诗,自己初读不喜欢,嫌其繁复寡味,又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又是“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谁料越读越喜欢,如同《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得益于方玉润的一番赏析,他在《诗经原始》中写道,“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每读此诗,我便想起田野上劳碌的身影。现如今,虽然没有人三五成群的采摘车前子,可这样的劳动场景实在是相似。农忙时节,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间地头有歌声、笑声、牢骚声,有烟草味、饭香味、阳光晒的庄稼味。这是古今歌咏的呼应,还是千年农事的轮回?读着《芣苢》,仿佛已踏上了那片播撒辛劳、耕耘希望的大地。朱熹曾言,“《诗》可以兴,须是反复熟读,便是与心相入,自然有感发处”。读《诗》的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里有家乡的风景,真实又遥远,模糊又亲切。千般滋味,尽在三百篇中。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