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刘 平

  (一)

  一提及文化,自然就会想到读书!书——— 让我想起小时候随处可见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教室的镜框里、学校的墙壁上、图书馆的大门上,伴随着学生时代的我,印象深刻,永远不会忘却。

  还有那一句“一日无书,百事荒废”,这是10年发奋著述《三国志》的陈寿说的,于他而言,一天不读书不看书人生就无趣了,读书是他的“跟脚”。

  还有那些“小人书”,记得小时候,一分钱一分钱地攒,很长时间才能攒出一两毛钱,然后去买回心爱的“小人书”,那个高兴那个得意那个炫耀啊,真的就是现在孩子们常说的“很炫很炫”,那个幸福就是全世界。其实,更多的是买不起,只能到租书的地摊上去蹭书看。最多时我有两大盒子“小人书”,陆陆续续流失了一些,现在还有几十本,书页都泛黄了,存在一个木盒子里,放在客厅的立橱上,和儿子的拼插玩具在一起。有时拿出来看一看,依旧会很投入,儿子也喜欢看,有时看得哈哈大笑,只是这孩子看完了从来不放回原处,害得我每次都要帮他摆放整齐。

  (二)

  《易·系辞》和《书·序》等记载上古从“结绳而治”到“易之以书契”。《释文》曰“书契”为“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或许,这就是文起百代之源吧。

  清朝彭士望说得好:“书,言之府也。是故蕴古今之宏深,发天地之奥妙,溯圣贤之源微,以逮万事万物之治乱、是非、得失、倚伏、消长、新故、损益、绝续、散殊、会通、出入、从违之故,皆取之于书。”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无法缺少用文字记载语言、思想、行动和事物的图书。

  古往今来,爱书者巨多。顶有意思的当属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把书比作药,流传百代。刘向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学家之一,他的文章大多遗失了,可是我们读的很多经典是他编纂的,比如《楚辞》,千古奇书《山海经》,是他与他儿子刘歆共同编订的。

  (三)

  说到读书,不能不提“爱书如命”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十二岁时曾作一册自述《恨不能》:第一篇是“恨不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第二篇是“恨不能游尽天下名山大川”,其三篇是“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

  天下的图书太多,而一个人的生命太短,精力也太有限,天下的图书是无法读尽的。但是,一个人真的要多读点书。北宋欧阳修言“平生惟好读书”,“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个老头儿官做的大、文章好、学问深,又爱民如子,学习的时间很少,只能在办公路上、睡觉前和上厕所的时候挤时间读书了,挤了个唐宋八大家之一出来。

  文学成就对欧阳修而言还不算厉害,他真正厉害的是识才,奖掖后进,堪称千古伯乐,真正桃李满天下。你瞅瞅,北宋时代的名人如包拯、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推荐,大儒张载、程颢等曾经被其提携,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这五个大文豪更甭说,都是他的门生。

  (四)

  近代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有个读书“三分类”法:“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所以他读的书比一般人多,精读的书比一般人深,成就不是一般的大。他一生从事教学74年,期间任大学校长46年(任辅仁大学校长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南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陈垣则认为读书必须“四到四勤”,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勤看、读、勤写、勤作。于此可见,无论古今写字作文,均需要读书,只是在读什么书和如何取舍上各有差异。

  多看书多读书很多人能都做到,勤做笔记勤写文章可就难了,多数人做不来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很多大家都是做笔记出来的。清代学者纪晓岚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但流传最广的却是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顾颉刚善做读书笔记,经六十六年之久,约有五百万字之多,可能是古来最长期最多写笔记的一个知名学者。窃以为,做读书笔记,为读书之第一要事也。只是在日常里,很多时间泛泛看看罢了。

  (五)

  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还有一句话,对于读书我觉得更好,他这样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看看中央台的《朗读者》,真的很好,那些朗读者,不管他是哪个行业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在他读书的时候,确实光彩照人。

  当我们离开热热闹闹,当我们离开酒酣耳热,当我们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开始伏案而思时,那些有益的知识、丰厚的文化、独特的气质就会自然地沉淀在你的血液中、刻录在你的骨头上、绽放在你的精神里,让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其实,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读书永远在路上。套用老祖宗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自勉一下,我们还是把书读起来!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