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由乱到治的艾河村样本

  东营网讯 河口区义河镇艾河村,这里曾经是全区远近闻名的乱村。地理位置偏远,进村只有一条土路,村里环境差,土地分配严重不均,村民纠纷不断。村民生产方式单一,红白喜事爱面子讲排场,村里风气不好。2011年,村“两委”换届后,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带领下,短短几年的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跃成为全市的先进村、示范村。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上任前,艾河村已经20多年没有调整过土地了,村里土地分配严重不均,村民纠纷不断。为树立新班子的威信,一上任,他们就在乡镇党委大力支持下,迎难而上解决土地问题。召开村内老干部座谈会、党员会议、全体村民会议等,充分征求土地调整的意见建议,并经常研究到深夜。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新班子把“立规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讨论多次的土地分配条款列入了《艾河村村规民约》并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进行了表决通过,推动了土地调整工作的开展。通过这件办到村民“心坎”里的事,新班子树立起了威信,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村党支部要干事、干成事,说话才有人听、干事才有人跟。由于艾河村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进村只有一条土路,平常还好,一到雨雪天就“进不去出不来”,因此,群众的修路呼声很强烈。新班子上任后,迫切地想改变现状,然而村集体经济微薄,修路只能是“愿景”。但是,新班子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带头捐款,积极向外筹备资金,短短半年,村里修好了“四横三纵”七条街道,并硬化了全部5000米村里的主要道路。公路修成后,村党支部又积极协调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排水沟,栽植了绿化树木,统一粉刷了村里的墙壁,绘制了文化墙,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庄要发展,“面子”靓丽很重要,“里子”殷实更关键。村“两委”班子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增收致富上。艾河村是一个林果专业村,有20多年的林果种植历史,但是因为大部分果树已老化,生产管理模式传统单一,产量和销路出现严重滑坡。为此,村“两委”班子专门联系了村里威望高、懂科技、善经营的“土专家”,投资5万元成立了河口区绿野果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放心农资供应站,并积极争取镇里的支持,将艾河村列入了义和镇西黄河故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划区,打造了千亩锦绣庄园生态林果基地。同时,还积极组织外出学习,引进外地优良的果树品种。党支部成员还牵头成立了东营市锦绣家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导群众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与银座购物中心、胜大超市等成功对接,让艾河村的“小果子”走进了“大超市”,让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0元以上,腰包“鼓”了起来。 

  长久以来,艾河村村民观念比较传统,在红白事上讲排场好面子,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让很多村民颇有怨言,村里风气也不好。为解决这种现象,村党支部经过征求意见建议,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红白事要做到“三不准”,即不准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准搞封建迷信活动,招待客人每人一律一碗,实行单餐制。同时,村里还设立了道德评议会,每年组织一次“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优秀村民”等评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家庭比孝顺,邻里比和睦,树文明讲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建统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艾河村由乱到治、由治到富,不仅展现了村党支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情怀,更诠释了以党建促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应该重视发挥党建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的作用,更好地补齐短板,让红色旗帜在农村永远高高飘扬,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记者 吴文召)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