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东营】东营闪耀两千年的那一笔中国风,让岁月浓墨重彩

以宽博的君子胸怀,

以从容的儒雅之风,

万里黄河在东营奔流入海。

兵圣孙子在这里诞生,

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

黄蓝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

《风雅颂·东营》,

带你领略大美东营……

摄影/黄鹏

摄影/黄鹏

摄影/黄鹏

瘦弱的笔,

挑弯月化桥,

泼丹青为海,

正直的笔,

凝结着诗词的短小精悍,

流淌着巨著的浩瀚苍茫,

以笔为旗,妙笔生花,

诗书经史的光华得以照耀千古。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毛笔的产地众多,广饶县的齐毛笔作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据专家考证,在齐鲁大地上,齐笔至少为我们记录了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

  齐笔产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今广饶县北张淡村、大张淡村、北卧石村、东营村、前贾村一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期间,这里就享有“齐笔之乡”的佳誉。当时齐王常将毛笔赏给功臣,并作为国宝馈赠各国。“齐笔”遂成为历代书画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如今,齐笔制作工艺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推崇。】

摄影/黄鹏

供图/广饶县委宣传部

供图/广饶县委宣传部

摄影/王忠义

拿起一只齐笔,

圆润的笔管,沉积的笔尖,

那些风干了的韬略,

那些尘封了的历史故事,

恍若在一个民间艺人的手上,

复活。

  【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要求有很高的技术。笔工们把从选择毛料到制成笔头的过程称为“水盆”,主要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笔工们裸露的手臂长期遭受着石灰水的侵蚀,因此每一支毛笔中都蕴涵着制笔工人的心血和汗水。】

供图/广饶县委宣传部

摄影/王忠义

摄影/王忠义

摄影/黄鹏

一管齐笔,

立笔,纵横四海,

卧笔,寂寞书香。

千百年来的静默传承,

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是沟通每一个烂漫青春和深邃历史的桥梁。

  【广饶县的制笔工艺一直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几乎家家都出笔工,专门制笔的人家有六七百户。由于时代的发展,电脑、打印机等先进的办公用品的普及,齐笔生产越来越不景气,不少制笔户都已改行。大张淡村人郭明昌,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制笔匠人,他的制笔手艺是祖辈手口相传下来的,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他自己的制笔企业——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也坐落于大张淡村,开发生产的产品扩大到书写笔、胎毛笔、高档礼品笔、文房四宝等近百个品种。】

供图/黄河口湿地画派公众号

摄影/宋晗

摄影/宋晗

摄影/宋晗

摄影/宋晗

手工的体温,心传的技法,

融入每一项流程、每一道工序,

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

坚守在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中。

传统和古法的工艺背后,

凝聚着手艺人最虔诚的匠心,

绽放出器物与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

供图/郭明昌

供图/郭明昌

供图/广饶县委宣传部

供图/郭明昌

摄影/宋晗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就是历史长河的那一瓢饮,

就像田野之上的青青小草,

它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颠覆,

也不会随岁月流逝而凋零,

只在广袤的土地上默默生长、开花,

直到浮华去尽、历久弥新,

于无声处,

迸发出可以穿透时空的光芒与沁香。

  【清明时期的齐笔制作达到鼎盛,但现在掌握齐笔制作工艺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由原先的一千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一百多人。近年来,东营已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开展非遗进校园、书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齐笔的保护与利用,激发了青少年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将这一国宝发扬光大,继续书写齐笔灿烂的未来。】

供图/广饶县宣传部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