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循华: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

  4月22日上午,“黄河口大众文艺讲坛”第二期讲座在市图书馆开讲。本期讲座邀请的嘉宾是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闫循华,他为大家讲授的是《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

  讲座以讲述自己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里,以听老人讲牛郎织女、孟姜女等民间故事为最有意思的事儿引入,表明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文化。指出在那个年代,民间文艺与流行文化其实就是一回事。

  随后又以今日流行的网络游戏及热播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与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的关系,表明民间文艺与流行文化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提醒我们: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因为搞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民间文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间文艺与流行文化的界定

  民间文艺是“野草”,是受天地之造化,人间之灵气而产生的。是相对于“宫廷文艺”、“文人文艺”而言的,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绘画艺术、民俗、民间艺人、民间舞蹈艺术、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其中,民间文学包括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民间手工艺包括剪纸、面塑、泥塑、陶塑、年画、风筝、刺绣等。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流行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包括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七八十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及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偶像歌手苏打绿组合等都属于流行文化的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现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民间文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文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生存局面,民间文艺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

  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大都来自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来说明民间歌谣等民间文艺就是当时的流行文化,流传多年后成为经典文化。他认为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一是矛盾对立关系。以流传于古代、如今销声匿迹的“龙——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为例,说明部分民间文艺在现代文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淡出时代与人们的视野;以流传于古代、现如今依然流传的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以及山东大鼓等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例,说明部分民间文艺在现代文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顽强地生存并完整地保存、延续下来。

  二是部分生命力旺盛的民间文艺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春风吹又生,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传统生活韵味的现代民间文艺。如在城市、乡村自然流传,以及通过组织讲述的新民间故事,就属于现代民间文艺。

  三是我们身边的流行文化不少是民间文艺的当代传承和变种。民间文艺的基因、元素和作品其实存在于当代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的是完全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活跃于流行文化的舞台上,有的以民间文艺的元素与流行文化结合。如东方卫视的流行音乐节目《中国之星》里最火的一首作品——民间皮影戏曲华阴老腔,一出现在电视台的流行音乐节目中,就产生意想不到的轰动。后来又登上央视春晚,原本封闭的传统的老腔,成了广为人知的流行经典。

  如何正确处理民间文艺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对历久弥新、生命力顽强的民间文艺,如那些传承了千百年仍深受人们喜爱,有人缘、有市场、有生命力的剪纸、年画、面塑、民歌等,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保护。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木板年画,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如今,在一个只有310户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省文化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院等,多次举办非物资文化遗产展演、民间手工艺方面的培训班,有专家和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培训了一批民间文艺传承人。

  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紧急抢救。闫老师以自己采访过的临沂胡怀梅等四位民间故事家的离世导致民间文艺在传承上的断代,来说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急需紧急抢救。还有不少非物资文化遗产都面临这个濒临灭绝急需保护的问题,如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就面临濒临失传的问题。还有民间说唱“山东大鼓”,也面临这样的囧境,现在仅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所以,对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已到了迫在眉睫、只争朝夕的时候。

  对那些与时俱进春风吹又生,既具鲜明时代感,又富有传统生活韵味的现代民间文艺,要做好引导、推进、推广工作。借助新的观念、工具和手段,根据时代变化,对散落在齐鲁的民间故事加以发掘、梳理和提炼、传播,把那些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弘扬起来和传播开来。对当代流行文化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身边的流行文化不少是传统民间文艺的当代传承和变种,是在吸收了传统民间文艺内涵、营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流行形式和传播手段而形成的。唯有正视现实,才能保护好传统民间文艺,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在植根于深厚传统民间文艺土壤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结合当代人审美变化,华丽转身蜕变,发展为当代流行文化,服务时代与社会。以《沂蒙山小调》、《包楞调》来说明传统民歌的久唱不衰,主要得益于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才使歌曲的思想内容与乐曲旋律在保留传统民间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变化。

  民间文艺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由民歌、民间故事传承、蜕变的变种,成为流行文化的成功案例,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民间文艺是流行文化的源泉和母体,这个命题并没有过时,民间文艺为流行文化提供源源不绝的源泉和营养,流行文化为民间文艺赋予新的舞台天地和生命力;民间文艺工作者应不忘初心,立足脚下的土地,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二是在保护好民间文艺,延续传统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在植根于深厚传统民间文艺土壤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社会、市场需求,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结合,与现代传播手段、流行形式结合,传承并发展民间文艺,打造新的流行文化。三是在保护、传承好传统民间文艺的同时,发展当代民间文艺事业,使民间文艺融入当代文化发展大潮。最后,闫老师得出如下结论:通过优秀民间文艺的传承,保护好传统民间文艺,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在植根于深厚传统民间文艺土壤的基础上,服务时代,发展当代流行文化,发展当代民间文艺事业,使民间文艺融入当代文化发展大潮,更好地“为民、惠民、乐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进一步发挥民间文艺的教育、娱乐、旅游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为当代文化、经济建设服务。(记者 任辉)

  闫循华简介: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齐鲁晚报艺术团团长、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民间文艺类评委、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作家班授课教师。曾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首届“中国文化新闻奖”、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以及大众新闻奖、山东青年新闻奖等奖项。

  闫循华著有《民间文艺与当代流行文化》、《山东龙故事的起源与演变》等论文,编辑出版有民间文学专著《四老人故事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中国民间讽刺歌谣》,创作出版散文集《边走边看》、文化评论集《艺海观潮》。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